成都最“火”的古镇,就在……
近日,四川省民政厅公示了第二批78个省级地名保护名录,成都都市圈多地榜上有名。其中,黄龙溪镇(成都市双流区)、华阳街道(成都市双流区)、唐昌镇(成都市郫都区)、灌口街道(都江堰市)、栖贤街道(金堂县)、平乐镇(邛崃市)、火井镇(邛崃市)、湔氐镇(什邡市)8地拟入选千年古镇名单。
要说最“火”的古镇,莫过于火井镇(邛崃市),火井古镇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北周(公元557-581年),是世界上公认最早发现并使用天然气的地方。说到这里,就不得不提到最早记录邛崃火井的文人扬雄。
许多人对扬雄的了解,可能来自中学课本中的那句“南阳诸葛庐,西蜀子云亭”。这位“西道孔子”,是汉赋四大家之一,是两汉儒学的代表人物,也在巴蜀文脉的发展演进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扬雄,字子云,蜀郡成都(今成都市郫都区)人。从《蜀都赋》到《蜀王本纪》再到《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》,从石室巷到子云亭再到洗墨池,扬雄笔下的成都,令人向往……扬雄与成都,有很多你不知道的故事。
Part 01.
他与成都
最早记录邛崃火井的文人
写出汉代成都的“风物志”
天然气资源利用与盐业的发展,为火井镇的经济带来了空前的繁荣,其势历经了唐、宋、元三个朝代。
邛崃火井的发现,有一段堪称神奇的传说。相传汉代时,当地人发现火井镇的地面有盐水浸出,于是竞相挖井熬盐。一天深夜里,电闪雷鸣,一道霹雳冲破云霄砸在大地之上,曾经取盐的盐井立刻有火焰从中喷涌而出,当地人在短暂的惊慌后,惊喜地发现了分离卤水与天然气的方法,并顺势用同一口井中之气点火熬盐。
随着当地对井盐的开采,到东汉末年时,临邛的火井火势已经从盛转衰。于是诸葛亮亲自过问此事,并教授当地人如何科学地使用火井煮盐,而诸葛亮所创造的用竹子输送天然气的方法,堪称最早的天然气输送管道。
一座火井,串联起的不仅是扬雄与诸葛亮,西晋时的左思、东晋时的常璩,都对邛崃火井表示了高度关注并实地考察,于是在左思的《蜀都赋》、常璩的《华阳国志》中,也对邛崃火井进行了详细的描述。
Part 02.
他的故居
墨池之畔
成都七中的诞生地
↑墨池书院、芙蓉书院 图片来源:《成都县志》
在成都青龙街,曾经有一座墨池,据传曾经是扬雄故宅旁的龙堤池。古有传说,扬雄年幼时住在龙提池边上,他勤奋刻苦,每天在这里读书写字、洗砚洗笔,竟然将池水都染成了黑色,这个池子也被后世称为“墨池”。成都七中前身的故址就在扬雄洗笔的墨池之上。
据《成都市志·教育志》记载,墨池书院始建于元顺帝至正四年(1344年),为驻成都都元帅纽璘出私财所置三书院之一。明孝宗弘治初(1488年)宋景参加以修建,为书堂、书楼,置经书万卷。清初废作民居。清道光元年(1821年),学使聂铣敏游览“扬雄(子云)洗墨池”,为“继文翁之兴学,复子云之遗迹”,复建墨池书院。清朝咸丰三年(1853年),墨池书院被一分为二,墙左仍是墨池书院,墙右边变为了芙蓉书院。墨池书院、芙蓉书院与尊经书院、锦江书院、潜溪书院同为成都著名书院,在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。成都七中的前身就是由墨池书院和芙蓉书院合并创立的“成都县立高等小学堂”。成都七中的校训,也是源自扬雄名作《法言》——“审是迁善,模范群伦”。
时光变迁,曾经扬雄读书洗墨的墨池,流传下了蜀中千古文脉,后人也在扬雄等蜀中先贤的熏陶之下,延续着蜀中文化的辉煌。
Part 03.
西蜀子云亭
在成都这些地方
你去过吗?
↑扬雄画像 图据方志四川
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大家耳熟能详的《陋室铭》赞叹道:“南阳诸葛庐,西蜀子云亭,何陋之有。”将扬雄的子云亭与诸葛亮的诸葛庐放在一起,表现了诗人对扬雄的赞赏。最为大家熟知的“西蜀子云亭”,今在何处?在成都,有这样几座“子云亭”——
青龙街子云亭
名气最大的,当属洗墨池的子云亭。洗墨池传说是扬雄清洗砚台和毛笔的池子,子云亭就建在洗墨池畔,这里的位置在今天的青龙街。根据明代的《天启成都府图》所示,扬雄古宅建在洗墨池畔,这里从明代开始就位于成都县署之内,到了明万历年间曾重修洗墨池,并在池北建有草玄堂,池前建有子云亭,明末毁于战火,清代曾经重建。
茶店子子云亭
郫都友爱街道子云亭
至于第三座子云亭在的郫都区友爱街道。相传扬雄年少时在这里求学,成长,去世后也埋在了家乡。如今的郫都区友爱街道还有一座子云墓保存完好。
除了成都的这几座“西蜀子云亭”外,在绵阳西山、乐山犍为县城南子云山等地,也分别建有子云亭。在巴蜀大地上,子云亭已经成为扬雄留下的最深刻的历史记忆,纪念着这位大文学家。
一篇《蜀都赋》
详尽描绘蜀都美景
一部《蜀王本纪》
最早记录古蜀国历史的类地方志书籍一本《方言》
最早地记录了蜀地方言词汇
隔着2000余年的时光徜徉在成都街头
不经意间
常能遇见这位文人给城市留下的印记
推荐阅读>>
策划/文案丨郑然 余小红
综合成都方志、郫都史志
邛崃市人民政府官网、锦点等
除署名外部分图据成都发布资料图片
成都发布编辑 | 余小红点点在看,点点赞